足球计算器 竞彩网/球探即时足球比分网/多特蒙德vs皇马/高清jrs直播

阿里云 華為云集體出海,云計算走向全球

  1.阿里云投入70億,“中國云”走向全球

  “如果放在幾年前,出海對很多企業來說,還是一道選擇題。但是放到現在,它已經變成一道必答題。”

  9月22日,在泰國舉辦的國際云峰會上,阿里云高調宣布將繼續加快海外市場布局,未來三年投入70億元建設國際本地化生態。

  阿里云計劃在海外再增設6個服務中心,分別位于波爾圖、墨西哥城、吉隆坡、迪拜等地。同時,阿里云宣布了和近30家海外企業的合作,這些公司來自于泰國、日本等多個國家。

  除了阿里云之外,9月份,華為全聯接大會2022也在泰國曼谷舉行,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該大會首次在海外舉辦。而華為云是在泰國第一家建設本地節點的公有云廠家。

  會上,華為云CEO張平安宣布,華為云即將在印尼、愛爾蘭開服,到2022年底,華為云將布局全球29個區域、75可用區,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華為云CEO 張平安

  此外,華為云還面向全球發布了云原生、AI開發、數據治理、數字內容、軟件開發、開天aPaaS等領域的超過15項創新服務。

  比如,華為智慧公路相關產品和方案,就已經應用于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里程超過20萬公里的公路。

  而除了阿里華為之外,騰訊云在去年就已經發布出海3+1戰略,數字“3”代表聚焦的三個賽道:文娛工具、技術創新、數字營銷,“+1”則是指跨境生態。今年2月,騰訊云還針對跨境電商,推出了“輕量化”解決方案。

  阿里云、華為云接連發布向全球市場擴展的計劃,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云廠商巨頭們眼中的熱土與藍海。

  據IDC發布《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中國公有云市場在2021年下半年同比增長了43.0%。相較2021年上半年48.8%的增速,國內公有云市場增長開始放緩。

  而從國內云計算的行業結構來看,2021年,泛互聯網行業用戶為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貢獻了53.9%的營收,互聯網行業的云計算需求接近飽和,云計算的增量空間將更多集中于傳統行業。

  綜合來看,當云計算市場增速開始放緩,并轉向更多傳統行業時,國內云計算將會進入平穩增長期,在這樣的背景下,出海成為阿里云們的必選項。

  而在走向全球的過程中,巨頭們海外的交鋒將會更加激烈。

  2.中國云計算巨頭出海往事

  中國公有云市場格局相對穩定, 其中,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穩居前三名。

  可除了在國內市場的焦灼競爭外,在海外市場中,這“三朵云”其實已征戰數年。

  細細數來,阿里云出海的起點是開放香港數據中心,2014年5月阿里云在中國香港開放數據中心算起,至今已走過了8年。

  隨后的幾年時間里,阿里云先后開放美國硅谷數據中心、新加坡數據中心等多個重要節點,將業務逐步拓展至北美、歐洲、日本、中東、東南亞等地區。

  從那時起,國際化戰略,就成為阿里云的一大主題。

  2018年11月底,阿里巴巴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阿里云事業群升級為云智能事業群,原華為高管袁千在2019年來到阿里,出任阿里云智能國際總裁。

  憑借對市場敏銳的嗅覺,她為阿里云出海定下方向:深耕東南亞,保持亞太第一。

  相較于阿里云,騰訊云的出海計劃啟動的晚一些。

  2016年3月,騰訊云舉行戰略升級發布會,正式宣布出海計劃。時任騰訊云負責人邱躍鵬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云計算全球化的發展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方向。”

  同時,騰訊云也點明了自身的出海計劃:1.在北美、新加坡等優勢區域,海外自建節點;2.在更多地區整合優勢資源,與全球的合作伙伴共同構建。

  今年2月,騰訊云輕量應用服務器Lighthouse針對跨境電商推出了“輕量化”解決方案,這與去年騰訊云發布的出海3+1戰略和解決方案契合。

  騰訊云

  除了阿里騰訊之外,華為云并沒有明確制定出海戰略,因為對于華為來說,云計算的定位本身就處于國際化視角。

  在此前的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云全球Marketing與銷售服務總裁石冀琳提到,“其實華為云沒有出海戰略,只有全球布局戰略。因為從第一天開始定義時,華為云的目標就是做世界‘五朵云’之一,做全球云是我們從始至終非常明確的戰略定位。”

  華為云的優勢在于擁有20多年海外運營經驗,可以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技術、資源、運營等全方位的幫助。

  在多年的布局之后,國內云廠商已經成為全球市場中一股無法忽視的力量。

  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發布的2021年全球云計算IaaS市場數據份額數據顯示,阿里云全球市場份額第三,市場份額達到9.55%,華為云、騰訊云位居第五、第六位。這意味著,在全球云計算市場前六名中,中國云廠商已占據三個席位。

  具體來看,截止2021年年底,華為云與伙伴在全球27個地理區域運營了65個可用區,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阿里云已經在全球建立了26個地域節點和82個可用區,服務覆蓋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在亞太市場,阿里云排名第一,市場份額超過25%。

  從出海的方向來看,三家廠商基本都是從自己的強勢方向切入,比如,華為更多依托于原有的基礎設施與合作商,騰訊優勢在于內容與游戲端的積累,阿里則基于電商基因持續在核心技術、數字化轉型、城市大腦等做持續探索。

  在入局多年的過程中,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云計算巨頭的新增長引擎。

  3.直面亞馬遜,國內云巨頭該如何突圍?

  在回顧了中國云廠商打下的江山后,我們必須強調一件事情,在進軍全球的過程中,國內云計算廠商將直面亞馬遜、微軟、谷歌這些全球云廠商巨頭。

  這場海外之戰,或許比國內更激烈。

  從市場份額來看,這三位國際巨頭在IaaS市場上合計達到全球市場總規模的六成以上。以亞馬遜AWS為例,其已能服務全球245個國家和區域。

  2021年,亞馬遜AWS業務總營收622.02億美元,微軟智能云總營收677.84億美元,作為對比,2021財年。阿里云拿下了十三年來的最好成績,全年營收破1000億人民幣。

  這意味著國內云計算廠商與國際巨頭的差距較大,但同時也告訴我們,中國云計算廠商的天花板,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高。

  而在與國際巨頭競爭的過程中,中國云巨頭并非沒有優勢。

  首先,押注亞太市場。

  阿里云國際事業部總經理袁千曾表示“東南亞一帶市場乃至整個亞太市場,與中國市場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在此前預計,2022年,東南亞五大國家,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經濟的年增長率將超過5%,超過北亞地區3%的平均值。換句話說,東南亞正在變成下一個中國。

  高速經濟增長、高度市場相似性以及近距離地緣優勢,致使國內云巨頭在亞太市場開展業務、經驗復制都更加方便。

  在Gartner的報告里,中國、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多個亞洲市場的云計算市場增速均在60%左右,遠超歐美市場約30%-40%增速。率先押注亞太市場的中國云巨頭,也迎來了新的增長機遇。

  其次,中國云巨頭還有一個獨特的優勢:中國企業出海大潮。

  八年前,阿里云第一次進軍海外時就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現在,阿里云希望能夠服務于那些在美國發展的中國企業。”此前,騰訊云和華為云在海外的主要客群也是中國出海的公司。

  而在近兩年國內巨頭加速入局跨境電商、物流供應鏈出海、文娛產業出海等,都給云計算出海帶來了機遇。比如“海外版騰訊視頻”WeTV、東南亞電商Lazada等項目。

  在助力的過程中,阿里云、華為云還紛紛成立出海聯盟,通過聯盟形式加強海外市場的拓展。華為云吸引了金山辦公,阿里云吸引了包括復星銳正、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云計算服務商Lightning Cloud等中外企業。

  華為云“凌云出海聯盟”

  最后,就是本土化,“我們認為,國際市場最終是要做回本地化的。我們希望在每一個市場,我們的團隊真正成為一個本地團隊,比如我們在印尼的團隊,本地員工比例超過70%。”阿里云袁千曾表示。

  本地化一直是阿里云出海的核心戰略。過去一年內,阿里云新增韓國、泰國、德國、印尼、菲律賓、沙特等七座海外數據中心。還與易達資本、中東最大移動運營商沙特電信公司(STC)在沙特成立云計算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約2.38億美元。

  但本地化說來簡單,做來真的不容易。不僅要在產品和服務上要貼合國外企業需求,更要充分考慮出海過程中的合規性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亞馬遜云業務也試圖在中國市場發力本地化。在2021年,亞馬遜云科技正式發布“全球優勢 植根本地”中國戰略,不斷加速對中國市場的進攻。

  目前來看,云計算出海已經成為中國云廠商的集體共識,海外市場正成為各家必爭之地。在面對國際巨頭競爭的過程中,中國云計算依舊有強大的優勢。

  亞太市場的高成長性、中國企業的出海浪潮以及本土化戰略,都有可能成為中國云反超的契機。

  而在與國際巨頭正面交鋒的過程中,也是云計算廠商展現硬實力的時刻。這一次,請看中國云廠商的風采。

電商資訊*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參考之用。本網站不保證信息的準確性、有效性、及時性和完整性。本網站及其雇員一概毋須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傳遞或傳送的失誤、不準確或錯誤,對用戶或任何其他人士負任何直接或間接責任。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本網站在此聲明,不承擔用戶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鏈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間接、附帶、從屬、特殊、懲罰性或懲戒性的損害賠償。
文章網址:http://www.qgjzzl.cn/dianshanghui/kuajing/2022-09-28/7015.html
贊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