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计算器 竞彩网/球探即时足球比分网/多特蒙德vs皇马/高清jrs直播

釘釘正式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宣布全面智能化

  一、釘釘宣布全面智能化

  釘釘的智能化之路,又往前進了一步。

  4月18日上午,在北京召開的2023春季釘峰會上,釘釘總裁葉軍宣布釘釘已經正式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開啟全面智能化。

  作為例證,釘釘總裁葉軍用了大概40分鐘時間,現場演示了接入釘釘“通義千問”大模型后,在四個高頻場景中的10多項AI能力。

  第一個場景:群聊。聊天是通義千問最基礎的能力,群聊也是釘釘最廣泛的使用場景。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后,釘釘可以為用戶自動整理群聊要點,從而快速了解上下文,它還能一鍵生成待辦、預約日程,讓釘釘更加“自動化”。甚至把一個網址鏈接丟進去,它就能學習其中的內容,回答用戶的提問。

  第二個場景:文檔。這里所說的文檔不僅僅是寫文案這個層級的文字處理能力,而是一整套圖文生成功能。比如用戶寫完一篇新聞報道后,釘釘可以根據這篇報道的內容自動配圖,省去了找素材的時間。它甚至還可以根據要求生成海報,簡直是設計師的最佳助手。

  第三個場景:視頻會議。參加過線上會議的朋友們相比都知道其中的痛楚,不僅要全程聚精會神地聽,提煉對方的核心需求以作回應,而且會后還要反復聽錄音,生怕遺漏什么細節。而釘釘則能以參會者為單位,生成每個人的觀點和內容,即使中途才加入會議也能迅速了解狀況,大大提高了線上會議的效率。

  第四個場景:應用開發。在大多數人印象中,開發應用似乎是懂編程的人才能做到的事。但以后只要有釘釘,打打字拍拍照就能解決。比如我們需要一個統計報名的小程序,只需要輸入需求,很快一個像模像樣的小程序就會出現在群聊中。

  可以看到,這些功能都是十分接地氣的,真正能增加辦公效率的,實用是其最大的特點。

  除了這四個高頻場景,釘釘還在同步測試釘釘個人版、搜索、郵箱、AI助理、智能客服等產品,讓用戶和生態基于釘釘PaaS底座的能力,更好地對接大模型。

  對于釘釘未來的形態,釘釘總裁葉軍表示:“可以暢想,每家企業都可以有專屬的、深刻理解自身企業業務知識的智能客服、智能導購、文案助手、AI設計師等。”

  二、大模型:釘釘彎道超車的契機

  長久以來,釘釘一直在努力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怎么讓更多的人用?

  第二,怎么賺錢?

  對于第一個問題,釘釘其實已經解決得七七八八了。釘釘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其不斷“破圈”的歷史。

  2015年1月16日釘釘正式版發布。釘釘當時有意避開了微信的鋒芒——公共社交領域,轉而從辦公場景切入,以企業最為關注的安全入手,從中小企業做起,進入辦公場景。

  2016年,釘釘在逐漸完善了OA審批、移動考勤等基礎功能的基礎上,開始致力于為不同行業提供解決方案。為此釘釘打造開放平臺,讓行業應用服務商在自己的平臺上架,提供更多選擇給企業主,滿足個性化需求,如銷幫幫CRM、表單大師、安心工資條等。

  2017年,釘釘企業數量超過500萬家,注冊用戶突破一億,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服務平臺。但釘釘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繼續拓展線下場景,并于2018年接入支付寶,打通了企業內部的財務關節。

  2019年,阿里釘釘進入阿里云智能事業群,釘釘也開啟了智能化進程,科技含量越來越高。而這,也是為了解決第二個問題。

  要知道,國內企業的付費意愿普遍不是很高。《2021中國SaaS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辦公軟件付費率不足15%,而歐美市場辦公軟件付費率已經超過了70%。

  如何讓企業付費呢?顯然,作為一個辦公軟件,如果強制全面收費,那無異于是自掘墳墓,等于把用戶推向對手那里。而現在,我們看到了釘釘給出了答案:提高服務質量。

  的確,過去釘釘的服務質量一直在提高,但一般用戶使用最多的都是那些基礎功能,一些細節的提升并不能被用戶廣泛感受到,至少還沒到愿意為其付費的程度。

  但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則是一種服務的質變。通過大模型提升工作效率,可以幫助企業節省一部分人力物力,可能以前五個人干的活,現在用三個人就能完成。這直接把釘釘的重要性拉高了一個維度。

  服務質量高了,釘釘的附加價值也就高了,用戶的付費意愿就更高了??梢哉f,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是釘釘商業化的里程碑,是其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一步。

  三、互聯網大廠為何熱衷大模型?

  通過釘釘的這次“實機演示”,我們也能更深層次地理解,為什么互聯網大廠都熱衷于搞大模型了——其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優化勞動力。

  互聯網大廠的員工數量都是相當“恐怖”的,比如騰訊有10萬員工,阿里有24萬員工,京東有56萬員工……每年的用工成本,對企業來說都是一筆負擔。

  在如此大的基數下,難免會有一部分員工一直在從事高重復性的勞動,這種同質化工作長期條會對人的精神和肉體造成不可忽視的傷害,但同時這些工作又是企業不可或缺的。大大小小的企業,無一不被這個難題困擾著。

  所幸,大模型的出現為解決這個問題帶來了希望。有了大模型,人們就能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從事更有創造力、更有意思的工作。如此一來不僅企業能節約大量用人成本,員工也得以有機會追求自我實現價值,可謂皆大歡喜。

  就像汽車的發明讓人力車夫成為的司機一樣,技術的革新帶來的不是失業,而是職業的進化和人的價值提升。因此我們不必擔心AI會讓崗位減少,這個社會的需求總是此消彼長的。

  AI作為工具只是“手段”,人才是一切發明的“目的”所在。

電商資訊*版權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參考之用。本網站不保證信息的準確性、有效性、及時性和完整性。本網站及其雇員一概毋須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傳遞或傳送的失誤、不準確或錯誤,對用戶或任何其他人士負任何直接或間接責任。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本網站在此聲明,不承擔用戶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鏈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間接、附帶、從屬、特殊、懲罰性或懲戒性的損害賠償。
文章網址:http://www.qgjzzl.cn/hangye/qiye/2023-04-20/10703.html
贊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