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推出言犀大模型

一、京東推出言犀大模型
7月13日,京東在2023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暨京東云峰會上,正式推出“言犀大模型”。
與通用大模型不同,京東言犀大模型是立足于產業研發的。它融合了70%通用數據與30%數智供應鏈原生數據,具有“更高產業屬性、更強泛化能力、更多安全保障”的優勢,致力于各種產業場景,解決真實的產業問題。
京東集團CEO許冉表示:“盡管在技術誕生的時候,很多人被通用大模型聊天、寫詩、畫畫的能力所震撼,但我們堅定認為,大模型本身是實現產業價值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大模型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一定是在產業應用中。”
(圖源:京東云峰會)
為了夯實產業應用,京東推出了一套大模型的完整工具,其中包括支撐大模型研發的基礎設施,比如言犀AI開發計算平臺(將于8月上線)、向量數據庫、混合多云操作系統云艦、高性能存儲平臺云海、軟硬一體虛擬化引擎京剛等核心產品。
此外,京東也升級了兩個能夠積累高質量行業數據的平臺:全新的優加DaaS和言犀智能服務,來支撐產業應用對數據的新需求。
據許冉介紹,大模型在京東內部已經取得明確的實踐效果,到今年年底這段時間,京東將通過高度復雜場景的大規模錘煉,迭代出扎實的產業服務。預計在2024年初,大模型將面向外部商業場景開放。
(圖源:京東云峰會)
就像會上許冉說的那樣,京東選擇的不是一條輕松的路線,“道路雖然更加艱難,卻有更波瀾壯闊的風景。”
二、京東的長期主義
今年初國內掀起大模型熱潮以來,各個大廠都推出了自家的大模型計劃,并且已經有部分產品亮相。這些大模型應用的確體現了其技術力,以及其“智能”所在,但對生產力的提升卻比較有限。
而要將大模型的技術力轉換為生產力,則必須落腳于產業端,讓技術在產業場景落地應用,從而創造實際價值。京東言犀大模型走的,就是這么一條“實用”的路線。
當然,這條路線能否跑通需經過實踐的檢驗,因此京東率先拿自己做實驗。目前,京東的商業版圖可大致分為京東零售、京東物流、京東健康、京東數科四部分,每一部分都在嘗試與大模型結合,形成新的產業形態。
在零售領域,言犀大模型一方面可以從一張商品圖出發,理解商品特征,生成需要的商品主圖、營銷海報圖和商詳圖等,滿足商家快速開店和營銷的需求;另一方面則能準確理解用戶的需求,使用戶與平臺的交互更加便利。既能提升商家的經營效率,又能增強用戶的使用體驗。
在物流領域, 本次大會上京東物流發布了一站式數智化供應鏈數據管理平臺京慧3.0,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其銷量預測、庫存、供應及補貨計劃方面更具表現力,其交互式供應鏈控制塔能夠幫助用戶快速定位并解決供應鏈問題,實現降本增效。京東物流龐大的體量,為大模型的訓練提供了絕佳的試驗田,更容易深入產業。
(圖源:京東云峰會)
在健康領域, 京東健康發布了基于靈犀大模型研發的“京醫千詢大模型”。它能快速完成在醫療健康領域各個場景的遷移和學習,從而實現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全面AI化部署,為遠程醫療服務提供堅實的技術底座。具體來說,大模型能夠創新服務體驗,幫助個人健康助手、隨訪管理醫療、醫療文案書寫、診療服務調度等多場景的應用升級。
最后在金融領域,京東展示了AI營銷運營平臺。它能夠通過簡單的對話生成營銷活動方案,覆蓋運營策略制定、營銷人物調度編排、搭建活動頁面、批量生成營銷文案和素材、數字化投放等方面。這將大大提高營銷效率,過去五個人才能完成的營銷活動,如今一個人便能完成。
可以看到,京東沒有急于將大模型變現,而是檢驗合格后再面向市場,將技術能力以組件化、模塊化方式對外輸出。這是京東對客戶負責的體現,也是其長期主義價值觀的體現。
許冉提到:“我們眼中的人工智能,是一場非常嚴肅的技術變革,需要具備長期主義的心態。京東不會把沒有實現‘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端上餐桌,在內部的關鍵場景,大模型完成歷練和實踐以后,京東才會開放給合作伙伴,帶動整個行業降本增效。”
三、互聯網的玩法正在改變
巧合的是,在京東靈犀大模型公布的同時,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
(圖源:網信中國公眾號)
《辦法》中提到,國家支持行業組織、企業、教育和科研機構、公共文化機構、有關專業機構等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數據資源建設、轉化應用、風險防范等方面開展協作。同時也強調,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應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訓練數據質量,增強訓練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客觀性、多樣性。
指導性文件,往往能準確地擊中行業痛點。對于大模型來說,訓練的重要性不亞于研發本身,大模型的訓練強度和質量,決定了其生成結果的準確度。而訓練大模型,不僅需要一定的算力,更需要龐大的數據支撐。
因此,某些大廠更傾向于先從對話入手,畢竟對話數據更容易獲取,也更容易展示出成果。但大模型的應用不僅僅是對話場景,一個只會聊天的AI對生產力的提升也是相當有限的。只不過受制于業務范圍,想獲得其他領域的數據并不容易。
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以來,阿里、京東、美團、抖音等大廠,都不遺余力地拓寬業務范圍,希望覆蓋更多場景,甚至哪怕賺不到錢,也要嘗試性地開枝散葉。相較于業務本身,背后的數據可能更加值錢。掌握了數據,就等于拿到了進入互聯網下半場的門票。
總之,大模型的出現,很可能會改變當下以流量為核心的玩法。我們的互聯網行業,正處于變革的前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