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迎來至暗時刻,董明珠:利潤只是個數字

董明珠似乎毫不在意外界的評價。
在商業大佬們紛紛沉默、隱退的當下,她保持著一貫敢說敢干的風格。
最近的一次采訪中,董明珠再次放出豪言:
“營收、利潤對我們來說只是一個數據,而非發展的目標。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著眼于格力電器自身的成長。
一、臨陣倒戈
面對業績承壓、內外交困的局面,董小姐真有這么瀟灑嗎?
對于格力來說,這個下半年實為多事之秋。今年8月,格力與自家的核心經銷商公開撕破了臉皮。
曾與格力共進退二十余年河北經銷商徐自發,向外界宣布“不再銷售格力產品!”
這位格力的封疆大吏,轉身擁抱了飛利浦空調,似乎決心在同一個領域,與老東家打一場擂臺。
事實上,格力與經銷商們的矛盾已經積累多時。
兩年前的618剛過,格力的第三大股東“京海互聯”就宣布減持所持的格力股份,當時套現約25億元。
作為格力經銷商們的利益代表,京海互聯并不缺錢。這一減持,屬于5年來的首次。其中透露的訊息,是經銷商們對董明珠戰略的集體不滿。
時間回到2007年,房地產行業方興未艾,格力憑借產品的過硬實力在全國開疆拓土,公司上下樂觀的情緒勃發。
銷售出身的董明珠,深知作為地頭蛇的經銷商們,對于格力來說有多重要。為了將經銷商們牢牢綁上馬車,格力電器拿出了十足的誠意。
10家格力經銷商聯合起來,成立了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通過產權的聯結,經銷商們成為了格力的第二大股東。力往一處使的規劃,為格力未來打下江山,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而其中牽頭的經銷商,正是徐自發的河北格力電器營銷有限公司,他一家就拿下了京海互聯28%的股份。日后,他還曾連續多年擔任了格力電器的董事職位,直到2017年因為買賣股票的合規問題自行辭職。
這是董明珠與經銷商們的蜜月期。
她首創了“淡季返利”的策略,拿出經銷商提貨額的2%作為補貼,鼓勵經銷商大幅囤貨。
經銷商們在傳統的銷售淡季提前打款提貨,而格力工廠則獲得了資金支持淡季生產。這樣的操作,成功緩和了傳統供應鏈的壓力:不至于在銷售淡季閑置,也不會在旺季遇到嚴重的產能不足。
這樣的布局設計,幫助格力從一眾空調廠商中脫穎而出。通過牢牢綁定經銷商的利益,格力電器實現了快速壯大
二、潮起潮落
但一招鮮,并不能夠吃遍天。在上一個世代,地區經銷商們決定了區域內,一個品牌的產品能否實現充分的鋪貨、觸達消費者。
黃光裕的國美、張近東的蘇寧崛起后,事情發生了一定變化。隨著劉強東帶著京東橫空出世,家電零售的江湖更被攪得天翻地覆。
電商重塑了游戲規則。因為與經銷商利益綁定太深,格力對于電商的發力遲遲沒有開始。
直營網店,意味著銷售環節的扁平化。渠道扁平化意味著格力能夠減少銷售層級的分銷,將商品直接出售給最終消費者。但對于一起打過天下的經銷商來說,這就是在動他們的蛋糕。
董明珠意識到了這一點,她試圖做出改變。
“改革,首先是革自己的命。格力過去的營銷模式是我一手締造的,20多年下來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如今的時代背景和當年已經完全不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格力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要動一動經銷商們的蛋糕,重新分配渠道,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試圖在改變和傳統之間尋找到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
“我們這個龐大的(經銷商)隊伍,要讓大家在改革的進程下前行,讓每個人都受益,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我們也不能只為了自身的利益,一刀切將經銷商拋棄,這也不是我們的做法。”
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董明珠的嘗試,遭遇了劇烈反彈。
2019年末,董明珠搬出了線上的格力商城,并親自下場,開起了格力董明珠店,以直播的形式為格力帶貨。
從數字來看,形勢似乎一片大好。5場直播成交額高達178億。2020年6月19日格力電器“智惠618·健康生活家”主題直播活動更是創下單場直播銷售額破百億的銷售紀錄。
放在當時,這是讓直播一哥一姐李佳琦、薇婭都瞠目結舌的成績。
但第三大股東“京海互聯”的減持,揭露了這烈火烹油的盛景實質。
以全網最低價為驅動的直播帶貨,已經擊穿了格力經銷商的心理底線。一年前進價都超過3000元的空調,在董明珠直播間只賣1999元,低出了代理商提貨價200元。
于是董明珠的直播間,成了面向各大經銷商的批發市場。
而價格體系的混亂,犧牲掉了中間環節的層層利潤,也就埋下了日后分道揚鑣的導線。
這些年,負責格力山東市場的段秀峰公開宣布辭職,轉投了美的和奧克斯。還有消息稱,格力在河南的銷售公司,也部分主力投降了競爭對手的懷抱......
渠道變革的陣痛,給了競爭對手超車的機會。
2020年的第一季度,穩坐空調龍頭寶座多年的格力,被美的實現了市場份額的反超。接下來一年,格力都沒能奪回原有的市場。
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這樣的困境,成為格力頭頂揮之不去的陰云。
董明珠在最近的采訪里,回應了核心經銷商出走事件,她言語之間,試圖淡化其影響:
“改革往往伴隨著陣痛與挑戰,在這一過程中勢必有人的利益會受到影響。因此有一些不那么志同道合的人的離開也是正常的。
三、多元化發展
董明珠領導下的格力,志在何方?
有人說 ,格力太不務正業。
一次論壇上,董明珠描繪了一幅美好藍圖:“以后,大家吹著格力的空調,用著格力的手機,吃著格力電飯煲煮的米飯,開著銀隆的電動車,這就是未來。”
2015年,董明珠拍板,格力進軍手機行業。這一決定,至今還在被人拿來調侃。今年6月,格力電器召開了2021年年度股東大會,董明珠還驕傲宣稱著,格力手機“我們做的不比蘋果差。”
除了押寶智能手機的紅海市場,董明珠又敏銳地看準了新能源和芯片制造兩條賽道。于是格力收購珠海銀隆,試圖在新能源客車市場大展宏圖。
2021年,更名格力鈦的銀隆賣出了1813輛新能源客車,虧損超過12億。
再往后,憑借自身名人效益和“董明珠接班人”的爆點,格力也曾嘗試靠直播打開局面。但最近的消息是,號稱接班人的孟羽童已經淡出直播,默默回歸秘書主職。
今年以來,預制菜火熱,勇追熱點的格力,也看中了預制菜設備的精準需求。9月,董明珠稱將成立預制菜裝備制造公司,要在這個萬億賽道分一杯羹。
四處打游擊的董明珠,親口喊出了“格力被空調綁架了”的口號,開始狠抓多元化發展。格力的年報中這樣寫道:“公司加快多元化布局,加強電商運營,實施爆款策略”。
董明珠說得都有道理。但尷尬的是,沒有一件事情做出來成績。空調的標簽,緊緊貼在格力的品牌名稱上,容不下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