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了馬云8年,劉強東在云計算的路上拼命追趕

1.云計算,劉強東來晚了一步
如果說阿里云誕生于馬云的一句賭約,那么京東云則生于劉強東一念之間。
2010年3月28日,在中國IT領袖峰會上,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高調發言,“如果我們不做云計算,將來會死掉。”
十二年后,阿里云交出了答卷,2022財年,阿里云營收突破千億,并實現13年來首次實現年度盈利。
而在2010年的那場會議中,一同出席的馬化騰和李彥宏,雖然對阿里云并不看好,但沒過多久,他們也一同加入了云計算的大行列中。
相比這些先行者,京東云的誕生就有點慢了。
據雷鋒網報道,一位京東前高管回憶,2011年,福布斯雜志在10月公布的一項業務數據被劉強東看到:創立僅4年的云盤廠商Dropbox在全球狂攬了5000萬用戶,坊間傳聞,蘋果為這家公司開出過9位數的收購報價。
火箭般的增長速度吸引了劉強東的注意,于是京東云的雛形,由此誕生。為此,劉強東特意挖來了前亞馬遜云計算項目負責人何剛。
何剛
而何剛也不負眾望,在2014年就為京東云提出了十分完整的戰略路線:第一步,內部私有云話,第二步,對外售賣公有云,第三步,整合社會、企業資源,形成大社會化平臺。
這個“三步走方針”幾乎清晰地預言了國內云計算廠商的發展方向,在戰略規劃上,京東云的前瞻性,已經超過了當時的阿里云、騰訊云。
但是從雛形,到正式推出云計算業務,京東用了近5年時間,直到2016年4月,京東才正式對外開啟公有云服務,這一年也被京東定義為京東云元年,但這一年,已經是何剛入職京東的第五年了。
作為對比,亞馬遜AWS早在2006年就將云服務對外出售,阿里云也在2008年敲出云計算的第一行代碼。
與這兩個云計算巨頭相比,京東云業務的發展的確晚了一步。
要知道,劉強東從來不會掩飾他對亞馬遜的崇拜,和對阿里的警惕,據此前媒體報道,在多次京東戰略執行委員會上,劉強東都會直接將亞馬遜、阿里與京東進行對比。
慢了一步,就慢了許多步,現在的京東云,正在奮力追趕,補足這塊短板。
2.劉強東的京東云,快速追趕
以亞馬遜為例,2021年,亞馬遜AWS業務總營收622.02億美元,同比增長37%,營業利潤185.32億美元。
簡單換算一下,云服務為亞馬遜帶來超4000億人民幣的營收,并且增長速度遠超核心電商。
這么大的一盤蛋糕,京東也一定不能缺席。并且發力云計算,還能幫助京東從一家“零售電商”公司,升級為一家“科技公司”。
雖然出發的晚了一些,但東哥卻從沒放下追趕的腳步。
為此,劉強東又為京東云相中了一位技術主管,來自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的申元慶。
在新主管的帶領下,京東云迎來了一段高歌猛進的歲月,2018年7月,來自全球權威調研機構Forrester的報告顯示,京東云被評為“卓越表現者”。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京東云平臺上共有10多大類、108款云計算產品和服務實現技術創新;2018年以來,團隊以平均每月推出超過10款新產品的速度發展,擁有超過33萬注冊用戶,涵蓋制造、能源、醫療、教育等全行業。
在2019年8月,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第一季度)跟蹤》中,京東云的同比收入增長達到557%。
并且據此前媒體報道,京東云在政企市場中,擁有獨特優勢,銷售技巧拿得出手。
但這些數據只是一波小高潮罷了,因為對京東云來說,2018年是一個變局之年。
這一年在,阿里騰訊發動云計算價格戰,華為也強勢殺入公有云市場,競爭烈度加劇。而劉強東卻在這一年遭遇了明尼蘇達事件,導致京東云的政企業務,沒有達到預期。
與此同時,市場上卻傳出京東云將與金山云、百度云合并的傳聞,當時涉事方也都進行了辟謠。
而據相關媒體報道,其實該項計劃正是由申元慶在內部推動的,并且他還在主導京東集團的上云以及京東云的獨立拆分等業務。
但此時京東正面臨內外交困的重大變動,劉強東謹慎地選擇了按下停止鍵。這項可能是“中國云計算最大的資源合并”計劃,就此告吹。
變故的尾聲是申元慶從京東離開,京東科技業務大調整,原本號稱京東零售、物流、數字科技外的第四大業務,在一年后,被整合入京東數科,隨后,原“京東數科”與“云與AI事業部”合并為“京東科技子集團”。
申元慶
而之后接替申元慶上位的周伯文,也沒過多久就被曝離職,現在京東云業務的負責人,是去年年底加入京東科技的高禮強。
回顧京東云的追趕軌跡,有過高潮,也有過低谷,重大變故和高管輪換之后,京東的云計算業務,似乎有點迷失了方向。
但和外界想象的不太一樣,曾擔任甲骨文中國區銷售副總裁的高禮強,為京東云瞄準了一個新的方向:產業云。
“如果說中國要有懂產業的云,那京東就要去做那朵最懂產業的、最開放的云。”
最近的新聞也證實了這一點,6月21日,媒體報道京東云與阿里云拿下國家電投3億大單,其中京東中標天樞云建設項目和天樞一號(網關型)建設項目,中標總金額為1.17億元。
6月30日,在京東零售云戰略升級發布會上,京東聚焦“人、貨、場、數”四個維度,正式發布了全新的“四通八達”戰略布局。這兩個例子,證明了京東云在零售和傳統行業中的解決能力。
雖然從市場規模來看,目前的京東云還處于第二梯隊,但經歷波折的他們,還在奮力追趕。
3.巨頭齊聚,押注下個十年
除了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京東云等傳統巨頭之外,現在的云計算市場越來越復雜,甚至短視頻兩大巨頭,抖音、快手也相繼入場。
比如,5月份,快手推出了PaaS業務“StreamLake”,字節更是在2020年就推出火山引擎。
快手云服務
在加上各種SaaS廠商的登臺唱戲,現在的云計算已經邁過“價格戰、規模戰”的階段,在更多企業擁有云計算技術時,真正比拼的是企業對不同產業,對360行需求的深刻理解。
在這個背景下,元計算廠商的市場格局,也將會發生變動。
在就是整個國內云計算市場中,除了阿里云已經實現了全年盈利之外,其他的各個廠家的市場地位,都稱不上十分穩固。
換句話說,除了阿里云的地位短時間內難以撼動,其他的玩家都可能遭遇重新排序,這就給了京東云等第二梯隊選手逆襲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IDC
數據顯示,伴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拓展,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這是一個巨大的產業機會。
用一句老生常談的話來形容,那就是“云計算時代,每個生意都值得再做一遍。”
艾媒咨詢在研究報告中也同樣指出認為,未來,混合云模式將更好地適應企業、政府對IT的多元化需求。
目前來看,京東云的戰略定位和阿里云有些類似,都是通過在電商零售領域積淀的云服務能力,逐漸外溢至更多行業,可以說京東云的優勢主要在自有物流和實體零售轉型領域。
產業云和混合云的市場的確很大,但要在眾多平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京東仍需要找到自己的優勢應用場景。
而且相比其他巨頭對云計算的重視,京東更需要在劉強東的“一個念頭”以外,提供足夠的資源支持,和話語權。
來自京東的數據顯示,京東集團的技術費用率(技術和內容開支率)常年保持5%以下,2021年第四季度更是降為1.5%,作為劉強東不停提及的對象,亞馬遜的技術費用率常年保持在10%以上。
總的來說,京東云的發展在出發時落后了一步,發展過程中又遭遇變故,而現在重整旗鼓的京東云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
對劉強東而言,瘋狂的云計算追逐戰,才剛剛開始,而后來者逆襲的故事,在互聯網領域,從來都不少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