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儲備2萬億,阿里騰訊京東開始謹慎變化,擴張放緩

一、降本增效成為主旋律
互聯網企業燒錢的日子結束了,都開始精打細算。
大家的普遍認知是一個企業現金流越高,那么企業的經營便越穩健,發生風險的概率越低。如今,互聯網行業也開始有意識地管控現金流。
據晚點財經報道,中國市值前十的互聯網、科技上市公司到今年上半年末,資產負債表上至少躺著22544億元現金或者等價資產,較一季度末增加了2380億元。
(圖源:晚點財經)
一方面開始精打細算,另一方面增加現金和固收配置。從進攻變成防守,告別無序擴張的互聯網行業越發小心翼翼了。
進入存量時代,有一個關鍵詞越來越多地體現在互聯網行業的財報中,出現在企業的總體戰略中,那就是“降本增效”。
前段時間,華為任正非的一句“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的綱領”讓大家對現在的形勢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
事實上,各大廠早早就開始調整自己的戰略部署。
在2022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上,阿里巴巴表示未來將主要關注兩個方面。
一是對很多長期價值不明顯的業務,進行關停并轉;二是根據業務的不同性質,所有業務端都會有一定的降本增效目標和要求。
騰訊二季度財報中更是直接表示,將主動退出非核心業務,收緊營銷開支,削減運營費用,未來將聚焦于提升業務效率并增加新的收入來源。
其中,騰訊二季度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同比下降21%。
在京東CEO徐雷的多次對外發言中,降本增效也是核心詞匯。“作為一家零售公司,降本增效是長期的”、“京東一直在不斷優化供應鏈,降本增效,改善利潤水平”……
當然,也存在仍然用大規模投入換取高速增長的例子,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比如知乎。
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知乎的銷售及營銷費用增加近1億、研發費用翻倍,但營收增長僅為31%,虧損同比擴大50%。
事實上,雖然有一定承壓,但是降本增效總體策略之下,電商乃至互聯網行業表現出了十足的韌性。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42.3萬億元,同比增長19.6%。
(圖源:新京報)
具體到企業來說,京東二季度實現營收2676億元,同比增長5.4%,京東物流扭虧為盈;美團二季度營收509億元,同比增長16.4%,實現單季盈利;拼多多二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268%,連續多季度盈利……
互聯網行業的紅利仍然存在,但是發展風向變了。告別流量時代和無序擴張,如何走得更穩才是行業當下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從流量驅動轉為消費者驅動
近年來,互聯網行業一路高歌猛進,迅猛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止過。的確,我國的市場環境也可以支撐這樣的高速度發展。
人口紅利不斷釋放,巨頭們只需要把線下的生意搬到線上重新做一遍,就可以輕松換取規模擴張。
本質上,此前行業巨頭一直在做模式上的創新,圍繞流量這一核心在打轉。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紅利時期過去,純粹流量的打法越來越難,玩家們紛紛轉向了對內變革。
以往的增長邏輯行不通,把視線從流量上移開,轉移到新的領域成為必由之路。
向內挖掘變量,激發存量用戶更多的消費潛力成為企業共同的選擇。
我們可以發現行業的核心驅動力隨之發生變化,從流量驅動轉變為消費者驅動。
從用戶增長期過渡到用戶運營期,性價比、服務和效率被一再強調。阿里、京東、唯品會們開始追求用戶的精細化運營。
隨著消費者理智的提升,新消費時代正在重新定義消費市場。站在新消費主體的視角,80后、90后和Z世代更加關注商品的品質和真實價值。
多份行業報告指出,性價比和服務正成為網購消費人群是否進行購買決策的衡量因素。
日前,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張勇明確,“從追求絕對用戶數量的增加,轉移到服務好這些消費者”這一戰略方針作為阿里今后的工作重心。
在效率提升上,京東物流不惜虧本,連續投入12年,收獲了良好的口碑。
隨著快遞物流行業的發展,電商件從一周內到達縮短到三至四天,甚至衍變出了即時零售業態下的即時配送,用戶的消費體驗得到極大保證。
全方位加強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我們可以看到行業越來越重視私域運營,電商會員便是表現之一。
京東PLUS會員擁有商品專屬價、每月贈送運費券以及購物返10倍京豆等權益,付費會員數量超3000萬。
淘寶天貓88VIP同樣擁有購物折扣、會員聯名等專屬權益,會員數達2500萬人。
唯品會的SVIP對線上凈GMV的貢獻占比達38%。
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會發現電商平臺在扮演的角色也變了?;ヂ摼W三十年,電商早已滲透進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
三大電商平臺不止是一個平臺,而是社會責任和經濟共存的一種基礎設施。電商與整體社會的運轉息息相關。
例如,把天南地北的消費者和商家聯系在一起,購物效率大大提升;無數產業帶商家在電商平臺銷量暴增等等。
你能想象有朝一日離開互聯網,離開電商完全回歸實體,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子么?
從流量驅動轉向消費者驅動,互聯網行業正在嘗試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三、通往未來,走向長期主義
通向未來,一路疾馳的互聯網行業也終于來到了長期主義的十字路口。聚焦長期主義,賽道內涌現出三個明顯的趨勢。
首先是擁抱實體經濟,更加務實。
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紅利見底,互聯網行業更加需要實體經濟的支撐。尋找新增量,互聯網經濟勢必會回歸實體經濟當中。
今年一月,騰訊推出全新品牌片,明確表示“以數字技術助力實體經濟”。
此外,阿里、京東也紛紛轉戰實體。區別在于京東更傾向于重資產運營,而阿里入股了蘇寧、高鑫零售等實體門店。
其次是開始技術變革,探索新業務,尋找新價值。
一方面,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互聯網不斷有新風口崛起,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催生出全新的業態和企業。新興技術領域穩步推進,階段性成果涌現。
另一方面,成熟的互聯網企業不斷加碼對傳統行業進行技術改造。
例如,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落地和實踐,切實推動了其他眾多產業的增長,打開了一條全新的發展之路。
最后是企業互相之間破除邊界,走向融合。
在互聯互通政策的引導下,短視頻、電商、社交等領域正在不斷融合。
例如,百度地圖上線美團旗下的大眾點評、抖音開放平臺公布并與餓了么聯手、淘寶和微信互相破冰……
更加開放,更加多元,企業趨向于和合作伙伴共創共享價值。
告別野蠻生長,走向長期主義,互聯網行業離越走越穩的目標更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