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企業家,排隊和俞敏洪做直播

一、360周鴻祎宣布去東方甄選直播帶貨
談起新東方直播,大家都知道大火的東方甄選,卻鮮有人了解俞敏洪個人抖音直播間“老俞閑話”。
隨著關注度的不斷增加,近日老俞閑話再度迎來幾位社會大咖。
日前,360董事長周鴻祎邀請俞敏洪在360總部攀巖,過程在“老俞閑話”同步直播。
期間,周鴻祎宣布自己即將在東方甄選做一場直播帶貨,銷售河南、湖北的農產品。
據悉,周鴻祎原本是想售賣360產品和汽車,因不符合東方甄選的定位而改變計劃。
其實,不止周鴻祎,縱觀與俞敏洪一起直播的大咖,十有八九離不開宣傳自己業務,擴大社交媒體影響力的目的。
不知不覺中,在初代的互聯網企業家里,俞敏洪已經成為了流量的代名詞。不少站在十字路口的大咖希望與俞敏洪一起直播,更好地尋找未來發展方向。
其實,這更像一場互利共贏。
近日來,雖然東方甄選已經穩坐抖音第一,但是流量增長趨于平緩,需要講出新故事。
蔡志忠、陳佩斯、劉潤等大咖的到來,可以明顯增強東方甄選的知識屬性。
俞敏洪與漫畫大師蔡志忠在“老俞閑話”短短半個小時的直播,便吸引了600萬人觀看。
談話結束后,蔡志忠還轉場來到了東方甄選直播間,與其他主播進行交流。
陳佩斯則更多的是為了宣傳自己的話劇《驚夢》。
讓更多的年輕人感受走入劇院,感受舞臺的魅力,成為這位老藝術家的心愿。為此,早在三年前,陳佩斯就開始做抖音賬號。
在與陳佩斯的直播中,一萬把“戲臺”與“驚夢主題”文化衫和2000件文創T恤全部賣光,追加的一萬件T恤預售也賣光,后期收益全部放入陳佩斯公益基金會。
與前兩者相比,搜狐CEO張朝陽的遭遇與俞敏洪更加相似。
7月31日,俞敏洪和張朝陽在戶外進行了一場夜空下的談話。據悉,為了達成這場直播,張朝陽提前和俞敏洪溝通了將近一個月。
近6個小時的時間里,兩人從物理聊到二次創業,多個話題登上熱搜榜,熱度遠超張朝陽之前的個人直播。
值得一提的是,俞敏洪和張朝陽的這場直播不是在抖音進行的,而是由張朝陽在搜狐視頻一手承辦。
作為轉型大軍中的相對成功者,新東方和俞敏洪變得炙手可熱。
二、俞敏洪成功轉型,更多的中年企業家在掙扎
目前,業內普遍認為,新東方的轉型是大獲成功的。
隨著2021年雙減政策的落地,教培行業進入“寒冬期”。去年11月,俞敏洪宣布新東方向農業轉型,并開始直播帶貨。
一開始除了俞敏洪的首場直播獲得了一定的關注度,新東方直播最差的時候只有寥寥幾十人觀看。
在最難的時候,俞敏洪表示“雖然我們每天的銷售額少得可憐,只有幾十萬,但有了開始,有了目標。就沒有了退路,就有了前進的理由和動力,只要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好的結果自然會來。”
半年多過去,誰也沒有想到直播電商四大天王接連退場,東方甄選成功上位,新東方股價更是5天暴漲500%。
兩個月后,東方甄選的盈利狀態基本穩定,新東方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
財報數據顯示,新東方的虧損仍然在擴大,但新東方的核心業務調整已經完成,而且直播等新業務即將為其帶來穩定的可觀收入。
俞敏洪在直播賽道轉型成功的模板在大家心中樹起了一座燈塔。
這種情況下,周鴻祎與俞敏洪一起直播的目的就很明顯了。不是為了帶貨,而是為了向俞敏洪“取經”。
2022年360宣布轉型為數字安全公司。
“要保持學習,保持好奇心,保持不斷吸收新東西的能力。”已經年過半百的周鴻祎,想要跟俞敏洪學習如何帶貨“數字安全”的技巧。
直播中,兩人談到了很多關于360的話題。關于俞敏洪提出的“360為什么有這么多廣告”、“怎么才能刪掉360”兩個問題,周鴻祎都給出了解答。
在正式攀巖之前,周鴻祎也不忘提及360,“我們是做安全的,可以保證俞敏洪的安全。”
目前來看,360最大的問題是定位問題。不會用電腦的認為360廣告多,電腦高手認為360雞肋,消費者看不到360的價值。
360和周鴻祎只是一個縮影,背后是互聯網30年紅利期過后,正處于新舊勢力交接的階段。每一位失意企業家背后,都代表了一段輝煌的歲月。
對此,俞敏洪在與周鴻祎的直播中表示,企業要實實在在發展,活下去就有機會,還要保持價值體系的正確。
同樣,360的問題從來都不是通過直播電商可以解決的。
企業轉型的漫漫長路,俞敏洪看到了曙光,但更多的企業家還在掙扎。
三、直播帶貨不是“解渴良藥”
雖然企業家涌入直播間帶貨已經成為一股浪潮,但是成功的案例并不多,現在也就火了一個羅永浩,一個俞敏洪而已。
“我最近是想做帶貨直播,但昨天試了一下發現不行,我這個人太理想派,實在抹不下面子。我覺得做帶貨直播真的需要特殊的才能,他這個話是一直都不停的,這點我真的做不到。”
雖然最終周鴻祎仍然想嘗試一下,不想固步自封,但也表明了直播帶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影響直播帶貨能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可以發現俞敏洪、羅永浩和周鴻祎和張朝陽們是一樣的,又是不一樣的。
他們都是失意者,不同的是俞敏洪和羅永浩更傾向于別無選擇,只能全身心地投入直播事業,但是周鴻祎們因為事業的牽絆,注定直播最多作為兼職而存在。
例如董明珠,董明珠一年帶貨銷售額頂得上格力四分之一的營收,但是格力直播間還是普通的品牌直播,離了董明珠就不行。還是那個問題,董明珠不可能拋下一切去直播。
另一方面,哪怕豁出去了也不一定能夠成功。
例如凡客陳年和李國慶,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都放下了企業家的“架子”,呈現出接地氣的一面。但“不體面”的熱搜一條接一條,卻沒有反映在銷量上。
直播帶貨不是主播一個人的事情,是平臺、商家甚至消費者共同運作的結果。羅永浩和俞敏洪的背后少不了抖音和整個團隊的支持和運作。
直播帶貨不是“解渴良藥”,轉型之困還需要行業本身來給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