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財報,暴露出阿里京東拼多多的集體走向

1.最新財報中的電商三巨頭
好的數據是會說話的,而且說得還很透徹。
這幾天,三大電商巨頭都陸續發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那么,這些財報都說了些什么?
先來看阿里巴巴。
2022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營收2055.55億,和去年同期變化不大,但是已經高于彭博此前預期的2039.72億元;凈利潤為302.52億,同比降30%。看上去利潤下滑有點沒Hold住,但放在當前的整體環境下,單季取得超300億的盈利的公司,還是廖連無幾!
在電商報看來,相對于30%的利潤下滑,淘系電商收入同比減少10%才是最需要重點關注的。因為淘系電商是阿里巴巴的基本盤,也一直是行業的風向標,接下來,如何在淘系電商上止跌才是當務之急——好在阿里巴巴的電商體量仍然足夠大,核心電商護城河仍在,后期也有足夠的調整空間。
再來看京東。
京東第二季度的表現一如既往的穩健,整體給人一種“不管風吹浪打,我自己閑庭信步”的感覺:總收入2676億,同比增長5.4%;而在收入增長不多的情況下,京東的凈利潤65億,同比增長41.3%,也取得連虧三個季度后首次盈利,實現逆風下的翻盤,堪稱是降本提效的行業典范。
但機遇中也潛藏著隱憂,可能細心的人也注意到了:本季度,京東的家電產品收入同比下降了0.1%。雖然這只是微小到可以忽視不計的收入減少,但是,家電產品一直以來都是京東的核心產品,在京東有著很高的用戶信任度。對京東而言,其他的品類可以下滑,唯獨不能出現下滑的就是家電產品。所以,面對日漸嚴峻的市場競爭,如何將家電的優勢地位更加鞏固,是接下來京東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最后看拼多多。
拼多多2022年二季度收入314.4億,同比增36.4%;凈利潤107.8億,同比增161%。無論是收入還是利潤,拼多多的本季表現還是非常讓人驚喜的。
當然,作為后起之秀的拼多多已經習慣了高速增長。對于二季度的表現,拼多多也有更加清醒的認識。CEO陳磊就在財報發布后表示:二季度的投資因外在因素而被動減少,部分推廣活動和農業項目延期,“盡管這可能會讓季度業績變得更好看,但平臺的長期競爭力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尤其是考慮到目前的行業格局變化”。
面對新的消費形勢,電商巨頭們下一步怎么走,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電商行業的整體走向。
2.電商三巨頭的"真面目":交鋒在新的維度展開
其實,各大電商平臺營收和利潤的變化,有穿越電商周期的因素,也是他們主動選擇的結果。
從階段發展來看,如今的電商行業正處在穿越周期的過程中。一方面,線上流量逼近峰值,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電商增長的趨緩將成為常態;另一方面,月有陰晴圓缺,隨著外部環境的反復,用戶的購買力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
所以,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形勢,電商巨頭們也主動調整了經營策略。
首先,精細化運營現有用戶資產。
既然新用戶的大幅增長不可能“昨日重現”,那就不如“珍惜眼前人”,用好現有的用戶資產。比如說,阿里巴巴這些年直營業務在集團的占比不斷提高:根據阿里的最新財報,如今,以盒馬、大潤發、貓超等為代表的直營業務的營收已占到國內零售總營收的40%以上。說明阿里的重心已經放在通過自營帶來的更完善體驗打造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并由此帶來更多的復購。
其次,電商拼到最后,拼的還是供應鏈能力。
京東能在多年以來激烈的電商競爭中一直不落下風,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供應鏈能力不退反進。財報顯示,過去的五年,京東更是在物流技術研發上投入了將近900億。話說回來了,以體驗換消費,一直就是京東這些年的“陽謀”。
還有,繞了一大圈,還是得回到線下。
發現沒有?不管是阿里還是京東,這些年都在不動聲色地布局大型商超、便利店、電商小店等。就拿京東來說,過去的三年,京東在實體上的投入超過了2萬億。在京東看來,新型實體將從最終決定京東還能走多遠,正如劉強東說的:“京東將以新型實體引領可持續未來,京東要活至少一百年。”
最后,沒有新業務卡位,何以談未來?
最明顯的是拼多多,在傳統電商業務還在高速成長時,生于憂患的拼多多就毅然開辟了多多買菜這個新項目,并且現在已經成長為社區團購的重要一極。但是如果真正了解拼多多就會發現,多多買菜不能簡單的解釋為社區團購,而是與拼多多的農業領域布局息息相關,畢竟一直以來,拼多多都是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這是拼多多的根,也是拼多多搭建新業務的基礎。正如黃崢說的:“買菜是個好業務,是個苦業務,是個長期業務,將是多年的全力長跑,也將是拼多多人的試金石。
所以,雖然看上去,電商平臺之間不再硝煙四起,夜戰八方,但是在新的層面上,交鋒已經展開了。
3.資本新動向:電商仍是最值得長情投入的行業
其實,如果我們拋開三大電商巨頭,放眼整個互聯網行業,會發現互聯網的現狀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
從最近一些已經公布的互聯網公司的財報上看,互聯網的整體情況還是相當樂觀的:美團營收同比增長16%,凈利潤轉正;網易營收同比增長13%,凈利潤同比增長27.9%;拼多多營收增長36.4%,利潤同比增161%……
可以看出,BAT之外,大多數第二梯隊的互聯網公司在困難驟然加之時還是韌性十足的,并且帶動整個互聯網行業的正向發展。
而如果我們從一個更長的發展時期來看,BAT大佬們營收和利潤的下滑,也是暫時性的。
為什么這樣說?
只需要分析一下BAT大佬們在本季度將錢花到哪里了,以上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二季度,阿里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加大了科技方面的投入:如今,阿里一年用于科研上的投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200億,僅次于華為,其實這已經表達了一種姿態:通過提高科研投入獲得企業的長期發展,而不是以GMV和利潤為導向換取眼前好看的數據,這才是互聯網企業的“守正之道”。
春江水暖鴨先知,對于電商行業的變化,背后的資本看得是最清楚的。
最近,高瓴資本曝光了第二季度318億持倉情況。高瓴的十大投資對象中,非常罕見地出現了三家電商平臺,分別是京東、唯品會、阿里巴巴。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
這說明了什么?在資本眼中,電商行業仍然是當前最賺錢,也是最值得長情投入的行業!
所以,接下來,高瓴愿意將這318億的投資用于改善京東物流供應鏈,用于提升唯品會的特賣模式,用于支持阿里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
不得不說,隨著電商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國內的資本也越來越成熟了。
其實,高瓴的新動向只是國內電商發展的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成熟的谷穗總是耷拉著的,接下來,我們不應該只盯著哪個企業更高光,而是應該看到平靜的背后,正在發生變化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所孕育著的更多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