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物流全面升級,阿里京東順豐戰至海外

菜鳥升級國際物流,打造全鏈路物流
“記得沽酒那人家,菜鳥驛站至天涯。”
如今,菜鳥物流已經不是當年的“菜鳥”,真正一展翅膀飛往更遠的地方,成了一只出海的鴻鵠。
近日,在菜鳥開放周上,菜鳥式推出了國際快遞快線產品,并將持續進行全球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升級“端到端”履約服務。
菜鳥的國際快遞快線,將重點覆蓋歐美六國(英國、西班牙、法國、德國及美國等),預計最快5個工作日可以將包裹送達海外消費者。
并且,菜鳥將連通阿里旗下的速賣通,持續優化“10美元5日達、5美元10日達”等產品、提供“晚比賠”保障,全面提升海外用戶的跨境體驗。
其實,早在菜鳥之前,就已經有跨境物流系統。大多數時候,是以海運、航空包艙等方式運輸到目的地,再交由當地物流企業完成城市配送。
其優勢在于時間和價格上的性價比較高、服務針對性強、運輸貨品種類豐富,并且對跨境貿易的商家來說,能享受到同等成本下更具性價比的服務。
但同時,缺點也很明顯,因為賠付標準不完善、貨量與倉位難匹配、網點分布較少等影響,貨物在國際運輸過程中安全保障性不高。
特別是當跨境貿易迎來爆發式增長,運輸需求激增時,專線運輸效率問題就會凸顯,難以滿足所有商家的需求。
這就需要快遞物流企業建成覆蓋全球的快遞物流網絡,幫助國內商家的貨品更高效地抵達目的地,解決跨境貿易中的物流難題。
在此背景下,九歲的菜鳥已經羽翼漸豐,正在努力填補傳統跨境物流所暴露出來的需求,不僅在國內編制出了“B2C倉配網絡”和“B2B城配網絡”,還在全球建起了一張智慧倉儲物流網絡。
在菜鳥國際供應鏈總經理趙劍看來,“過去不少快遞物流企業做的跨境物流更像是一個空軍的打法,就是在中國做運營把包裹發出去,國際物流更多是把快遞物流企業的服務能力拓展到海外去,而不只是在中國做運營。”
現在的菜鳥,正在尋求國際化“落地筑巢”,建成物流快遞倉、運輸報關服務、干線運輸網絡這些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同時,深入海外市場實現“本地化”。
近兩年,菜鳥已經在法國、西班牙等地建全“最后一公里”自提柜、自提點取貨等服務,持續推進本地化業務。截至2021年9月,菜鳥的自提網絡已經覆蓋巴黎95%以上的消費者。
流量困境下,阿里重押出海物流
現在,國內快遞行業的競爭愈演愈烈,增長速度放緩,國內的增長空間正在逐步縮小,出海已經成為國內互聯網公司共同選擇的靈丹妙藥。
(圖源:前瞻經濟學人)
僅電商一個領域,就有阿里旗下的阿里國際站、速賣通、 Lazada、天貓國際,騰訊投資的 Shopee,字節跳動旗下的TikTok Shop 等多家競爭者。
而作為電商行業的核心基建,物流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阿里的邏輯來看,中國電商平臺的出海場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把中國的貨品賣到海外,即跨境業務;另一類是將中國商家的貨品放在海外或者在海外扶持當地的賣家,來做本地化市場。
對此,阿里也做出相應的業務調整,由國際站負責跨境服務,挖掘跨境市場的長期價值;速賣通和Lazada則承擔開拓本地市場的重任。
據內部人士透露,“未來這兩個賽道都會大熱,我們兩個賽道都押重寶。天貓孵化的國貨品牌都要走跨境電商這條賽道”。
作為阿里重金投入的物流產業,菜鳥物流是國內第二大物流網絡體系,僅次于中國郵政。在阿里布局跨境電商時,菜鳥自然會是物流承擔者的首選。
做實、做深海外物流網絡,健全本地化服務,是菜鳥出海的使命。
目前,菜鳥在倉儲、干線航運方面都有所建樹。
倉儲能力上,菜鳥的跨境倉庫已經突破100個,面積超300萬㎡,包括保稅倉、海外倉、GFC倉等,并已經覆蓋亞、歐、美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干線航運方面,菜鳥瞄準歐美、東南亞、拉美等核心市場,開通空運快線,實現了24h超快速提貨。
但相比國內市場,要想在海外進行本地化模式更加艱難,為何菜鳥仍要堅持走這條路?
快遞出海迎來窗口期,巨頭爭先布局
對企業而言,最要緊的是時機。
從外部環境和各家快遞公司的動作來看,快遞企業出海已經迎來重要窗口期。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近兩年來,各國都在經歷不同長度的管控期,線下零售交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消費需求逐步轉移到線上。
據統計機構Statista的數據,2020 年全球電商銷售額高達4.3 萬億美元,比前一年同比增長27.6%。
其中,美國2021年電子商務的銷售額為9750億美元,電商市場在三年間以近乎翻倍的速度增長;2021年底,歐洲電商總收入為4659億元,與2019年的3541億元相比,兩年間的漲幅超過30%。
(圖源:刺猬公社)
而去年我國的跨境電商進出口1.98萬億元,同比增長15%,預計到2025年,僅中國跨境電商B2B市場規模就將達到13.9萬億元。
龐大的海外市場需求以及萬億級的市場規模,沒有哪一個快遞巨頭會不為此心動。
在菜鳥積極布局國際網絡的同時,京東、順豐也在加快全球化步伐。
今年1月,京東已經與加拿大跨境電商Shopify達成戰略合作,來保障物流需求的穩定性、擴大商流體量。
不僅如此,京東還在英國、德國、荷蘭、中東等地開設了海外倉,截至今年3月,總共在全球運營了80個海外倉和保稅倉。
盡管相較于菜鳥和京東,順豐缺少商流供給,但也積極投入貨運機場、海外倉等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21年末,順豐已能通達35個國際及地區站點,全球累計運營111條航線,5.78萬次航班。
作為國內物流的后起者,極兔卻是快遞主流玩家中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一家。起家于東南亞,趕上印尼電商爆發,極兔在東南亞占據領先地位,是絕對的龍頭老大。
今年,極兔又將重點放在中東、南美,主要開拓埃及、沙特、巴西、墨西哥等國家,目前已經覆蓋全球13個國家。
但有一點需要看清的是,盡管國內物流的龍頭企業積極出海,但新一輪全球化競爭下,中國快遞物流企業的對手不只來自國內。
放眼全球快遞物流市場,聯邦快遞、聯合包裹、DHL才是需要抗衡的“三巨頭”。目前,這三大跨國快遞物流企業已經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競爭更為激烈。
中國快遞企業出海后所面臨的形勢是全新且未知的,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