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公益類賬號不得進行直播打賞、電商銷售等營利性行為

6月2日消息,抖音公告稱,平臺一直鼓勵用戶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和正能量,也希望守護公益的純粹真實。但極個別創作者利用互聯網平臺,試圖以“助農”“助困”“助殘”為由,通過編造不實“貧困生活”“破舊住房”等場景,實施虛假“捐贈救助”等“公益”行為,騙取流量、錢財和愛心,影響惡劣。
針對這一現象,為促進公益行業發展,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近日,抖音更新了關于抖音公益內容治理的最新規范。新規明確要求,“公益類賬號,不得進行直播打賞、電商銷售等營利性行為。”
公告顯示,2023年4月至今,抖音已經下架相關視頻1131個,對3518個賬號進行了無限期封禁等處置,并抹除其不當獲取的新增粉絲,取消其變現功能權限。
截自抖音黑板報頭條號
為防止利用公益不當營銷、傳播不實信息,嚴格打擊和治理偽“公益”行為,根據《慈善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抖音更新公益內容治理規范,并已經開始試運行,將于2023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具體修訂內容如下:
賬號如在平臺發起慈善募捐,主體需持有相關資質并按照規定認證;政府、媒體等其他賬號如在平臺發起慈善募捐,需自身持有相關資質,或與有資質機構聯合進行。
無上述資質的賬號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平臺發起慈善募捐,包括但不限于利用電商銷售等方式變相募捐。
公益類賬號,不得進行直播打賞、電商銷售等營利性行為。
嚴禁以公益為由,博取關注、騙粉騙贊、非法獲利。如發布擺拍、“貧困悲慘”、夸張凸顯社會與家庭矛盾等不實信息內容,或借助發布“助農”“助老”“助殘”“助困”等內容,謀求商業變現。
按照規定認證后的公益類賬號,需由申請機構或個人自主運營,不得交由第三方MCN機構或他人代為運營。
圖源:抖音集團公眾號
同時,抖音就公益機構、用戶關心的一些具體問題給出相應解釋。
抖音將公益類賬號定義為已按照規定認證的公益賬號,或未按照規定認證的賬號,一段時間內持續發布與公益相關內容。抖音明確,申請公益認證的相關機構或社會組織應提交相關證明。社會組織需在國家民政部門登記注冊,并能提交合法注冊證書及證明。在中國境內登記設立代表機構的境外非政府組織,可提供由中國相關行政監管部門依法核發的法人登記證書進行賬號認證。
政府、媒體等賬號若需與有資質機構聯合發布公益募捐類內容,字節跳動公益平臺日常支持有資質機構發布慈善募捐信息,上線經國家民政部門備案的公益慈善項目,政府和媒體等賬號可自主選擇項目合作,宣傳推廣并掛載籌款鏈接。
此外,按照規定,公益賬號應內容真實、募捐合規、導向積極。因此公益認證賬號需確保由公益組織、公益從業者直接運營管理,并為賬號的內容質量、畫風規范負責,不得委托第三方MCN機構或他人進行賬號代運營、不得批量生產發布同質化內容。
截自抖音黑板報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