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終于到了,華為打車正式上線

1.華為打車正式上線,入局全國近100個城市
經過兩個多月的測試后,華為打車平臺Petal出行公測版終于在9月6日正式上線。
并且華為布局的速度很快,一上線,就向全國出行市場發起沖擊。
9月7日上午,T3出行宣布,在全國92座已開通運營城市中,全量接入華為Petal出行,為其出行版圖提供合規運力支持。
除了T3 出行之外,華為打車還聚合了首汽約車、神州專車、陽光出行等多家服務商
據悉,華為Petal出行是一項基于鴻蒙系統的打車服務。未來用戶可以實現打車服務在手機、手表、平板、PC等設備間的流轉。
據華為終端業務CEO余承東介紹稱,Petal出行支持多種方式喚醒,除了在應用市場之外,還可以直接添加到負一屏,用戶可以直接通過語音發起打車任務。鴻蒙系統用戶還可以直接看到等候時長預計、訂單狀態等打車任務信息動態刷新。
與此同時,此前華為推出的地圖應用Petal Map,也在近日上線了國內服務。相關媒體報道稱,其2.8.0.303版本已支持國內用戶可用,預計很快將全面開放。
在9月6日的華為秋季發布會上,華為還全新發布了搭載Petal Maps的問界汽車產品。
去年 12 月,余承東就宣布,問界M5將預置車載地圖服務Petal Maps,為車主帶來HarmonyOS智能座艙智慧導航體驗。
據介紹,Petal Maps可實現手機車機間導航任務輕松接續無縫流轉,配合專為車機設計的人性化界面布局、深色模式、智慧語音交互,為駕駛者帶來創新的出行體驗。
從打車應用正式上線,到入局全國市場,再到與地圖應用和智能車產生聯動,華為的出行服務似乎不止“打車”這一個環節。
業內人士猜測,Petal出行與華為智能汽車業務或將有更多協同的可能。從這一點來看,華為正在構建一整個智能出行生態。
2.華為構建智能出行生態,掀起市場變局
熟悉網約車市場的人都知道,地圖+聚合服務商的模式,并非華為首創。
早在2017年7月,阿里就推出了高德易行平臺,神州專車、首汽約車、摩拜單車、飛豬等出行服務商紛紛接入,正式開啟聚合打車平臺模式。后來者們也紛紛效仿。
根據余承東此前公布的數據,搭載鴻蒙OS的華為設備數已經突破3億。這3億用戶的流量池在出行領域絕對不算小,據阿里財報顯示,今年6月份,高德地圖日活用戶已經達到1.2億新高。
綜合來看,華為構建的花瓣地圖,以及Petal出行服務神態,頗有些和阿里高德打車叫板的意味。
但實際上華為做網約車的目的并不是與阿里高德、美團出行爭奪市場,而是在將出行業務納入生態,與鴻蒙生態中的其它服務產生聯動。
從這一點來看,華為進軍網約車市場是必然的結果。
目前華為生態的用戶數量已經足夠多,并且用戶對品牌的認同度和粘性都相當高,再加上那鴻蒙系統的底層控制能力,構建生態、入局更多產業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而且當“聚合打車”模式逐漸成為網約車市場的主流后,進一步降低了參與者入局的門檻。不需要像直營快遞公司一樣,押注重資產。只要一個平臺擁有足夠的流量,那么就可以借助流量池,入局網約車市場。
騰訊打車如此,高德打車如此,華為打車亦是如此。并且和互聯網平臺不同的是,鴻蒙系統從底層直接調用,并與自家的各類硬件終端流轉聯動,進一步提升了服務體驗。
最重要的是,出行市場本身正在經歷一場大變動。
我們能夠清晰的感知到,現在出門打車,看到“綠牌”的幾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與智能車進入網約車市場。
以成都市場為例,截止到2022年5月,成都市合法的網約車運輸證為12萬本,其中新能源車占到了8萬。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的新注冊數量占總車數的19.90%。
新能源網約車越來越多
在整個市場中,智能化的電車正在取代燃油車,單從成本的角度來看,補能加電成本比加油每天要節省費用大概為200到300元不等,在油價飆升的時代,低成本的新能源車,讓整個行業都松了一口氣。
對于在智能出行生態領域深耕多年的華為來說,這波市場變動,則是重大利好因素。并且除了華為之外,還有不少造車新勢力也加入出行市場。
前段時間,蔚來注冊相關汽車銷售服務公司,其業務包括網約車;今年8月,理想汽車也被爆出密集申請了多個“李想出行”商標;小鵬汽車推出出行品牌“有鵬出行”,已經投入部分小鵬G3車型,并開始投入試運營;威馬汽車推出以威馬EX5為主的“即客行”。
小鵬汽車網約車
還有百度推出的無人車服務,其造車成本已經降低至25萬元,蘿卜快跑在重慶、武漢兩地已經開啟全無人商業運營。
9月5日,吉利旗下曹操出行與吉利汽車創新研究院智能駕駛中心就Robotaxi項目啟動合作。該項目將圍繞Robotaxi平臺運營及數據服務業務為核心,打造開放式商業智駕出行平臺。
在新能源汽車大幅替換燃油車的時代變動之際,華為入局出行,并不是與傳統出行服務商爭奪市場,而是押注新能源時代,與自身的智能化生態產生聯動。
3.萬億出行市場,戰火永不停歇
根據億歐智庫研究預測,到2030年我國智慧交通市場將達10.5萬億元。
咨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19年到2025年,由出租車、網約車、順風車構成的中國四輪出行市場復合年增長率為7.5%,整體市場規模在2025年有望超過萬億元。
多家研究機構均給出“萬億級別”的預測,可以看出,在我國出行賽道的競爭中,市場需求的潛力依舊巨大。
網約車市場經過十年發展,逐漸走向成熟。不止是華為,現在市場中的高德打車、美團打車,都是在努力與自家的業務生態產生聯動。
以阿里為例,通過和車企的合作、并購、投資,目前阿里已經布局了實時公交、高精度地圖、汽車電商、智能汽車方案商、新能源汽車等大出行版圖。
如果把地圖、出行、交通、停車......這些詞寫在紙上,用關鍵詞把他們串聯起來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底層技術中的阿里云,以及在末端服務領域的本地生活業務。以高德為核心的阿里出行生態,還有更多延伸的可能性。
美團的服務生態布局與阿里類似。作為本地生活的霸主,美團入局出行服務,可以滿足用戶在本地的幾乎所有需求,降低跳出率,增強生態的競爭力。
新生兒華為、百度等玩家,除了構建智能出行生態之外,更智能的智慧出行服務,還將會為網約車解決現存合規安全問題樹立行業標桿。
一方面,監管對網約車合規管控在不斷加碼,不合規的車輛和司機將會逐漸退出市場;另一方面,全面合規也有利于行業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推動行業良性發展。
此前有高德,通過聚合模式把利益分配給更多平臺和服務商,打破行業壟斷局面,因此得以做大。
圖源:蘿卜快跑自動駕駛
而在智能化時代來臨之際,華為以及一眾新玩家,在聚合打車模式的基礎上,融匯新能源、萬物互聯以及無人駕駛等新技術,或將再次帶來一場行業革新。
而對用戶來說,越多的企業涌入這個行業,將會在競爭中帶來更優質的服務。競爭是科技進步、行業進步真正的推動力。
萬億出行市場的戰火,永遠不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