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平臺集體衰落,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

1.海外購平臺,集體收縮
2019年,艾媒咨詢公布中國跨境電商平臺市場份額排名。網易考拉以27.7%的市占率,登頂行業第一,超過天貓國際、唯品會、小紅書等多家電商平臺。
同年9月6日,阿里巴巴集團以20億美元將網易考拉全資收購,更名后的考拉海購正式加入“阿里動物園”。
圖源:艾媒咨詢
這是考拉的高光時刻,也是海淘電商行業的高光時刻。可三年后的今天,包括考拉海購在內的多家海外購平臺,卻集體陷入困境。
8月23日,跨境電商里的“十年老玩家”洋碼頭發文表示,資金出狀況了,整個平臺規模縮減嚴重,交易額只剩下數十億元。為了節約開支,公司甚至將在年底退掉辦公室,實施常態化遠程辦公。
再往前數,在8月12日,曾經被視為淘寶最大對手的易趣網,宣布正式關停網站所有商品、商鋪的交易功能,以及用戶注冊、登錄、充值功能,停止運營。
作為中國首家C2C電商平臺,根據iResearch的數據,2003年易趣網的市占率為72.4%,同年,淘寶剛剛誕生。
再往前一個月,7月1日,跨境母嬰電商平臺蜜芽在官網發布公告稱,決定將于2022年9月10日停止蜜芽App服務。據悉,停止服務的只是蜜芽App。未來,蜜芽還將繼續在蜜芽微信有贊小程序繼續為用戶服務,蜜芽會員依然可以享受購物體驗。
這家平臺的高光時刻同樣停留在2019年,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9胡潤全球獨角獸榜》顯示,蜜芽排名第224位,估值達到百億。
而作為海淘電商代表的考拉海購,在被收購三年之后的今天,遭遇了團隊收縮,產品、技術不再升級的困境。
據晚點報道,截至2022年7月,考拉海購業務團隊已從2021年時的400余人收縮至不足20人,將聚焦在以母嬰、美妝類目為主的會員電商業務上。產品、技術只做維護,不再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2022財年報表的封面上,“阿里動物園”里的考拉,已經消失不見。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考拉海購APP的年交易額已不足30億元。
幾年時間過去,曾經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跨境電商平臺們面臨集體困境。而曾活躍在這些平臺上,以此為生的買手和代購們也遇到麻煩。
根據洋碼頭披露的數據,巔峰時期平臺擁有認證買手超8萬名,而最新數據,平臺中只剩下上千個買手在繼續經營。
從超越行業巨頭、估值上百億,到幾大海外購平臺集體衰落,這中間經歷了什么?
海淘電商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2.萬億市場問題難解,消費者拋棄海淘平臺
首先明確一個核心觀點,海淘電商平臺們的衰落,并不代表跨境電商行業衰落。相反,跨境電商行業依舊面臨著巨大的機會。
據2021年度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報告,中國海淘用戶規模1.55億人,2021年中國進口跨境電商市場規模3.2萬億元,較2020年的2.8萬億元同比增長14.28%。
圖源:網經社
從市場規模的角度出發,消費者對海外商品的熱情絲毫未減,甚至有愈發加大的趨勢。
尤其是最近拼多多、京東、阿里等幾大電商巨頭在跨境領域的布局,顯示出整個大行業依舊充滿活力。
所以,我們重點要看的是,在行業中的海淘平臺們經歷了什么。
一句話來概括的話,海淘電商平臺們幾乎集結了“垂直電商”、“跨境電商”與“奢侈品電商”這三種行業模式的多重難題。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當其沖的就是物流。相較于國內電商購物,海淘的物流時效性天然較低。而在全球疫情大環境的影響下,物流的穩定性、物流的成本都出現大變動。
以洋碼頭為例,在創始人的公開信中,他提到,因為用戶等待時間拉長而導致訂單下滑以及取消訂單,是導致平臺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不僅是末端物流,供應鏈問題也給平臺帶來迎頭一棒。受采購難度提升、匯率波動等多重因素影響,造成平臺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以及收貨體驗下降。
相較于大規模采購,海淘平臺們在供應鏈商家面前的議價能力、供貨穩定性方面都不占據顯著優勢。較弱的渠道能力,導致平臺會進一步抬高末端的商品價格,將鏈條傳導至消費者。
最后,除了送貨慢、買不到之外,更影響消費者體驗的是貨品質量難題。在平臺成立之初,買手制以輕資產+高產品豐富度的優勢,快速席卷行業。
但受限于平臺的規模,對產品的質檢、保真的管理相應就會下降。據黑貓投訴數據顯示,洋碼頭歷來共3348起的投訴中,與“假貨”相關的內容有562起,占比高達16.8%。
平臺的信譽度和產品質量,致使消費者的體驗下降,進一步導致客戶流失。
綜合來看,上述多個難題都最終指向一個結果:消費者購物體驗不夠好。“多快好省”的核心需求,沒有被完全滿足。
受限于平臺規模,海淘平臺們的抗風險能力也不夠強悍。之所以平臺們集體在2022年大收縮,導火索就是物流供應鏈出現了問題,最終導致資金鏈出現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這些問題,平臺們并不是沒有提出過解決方案。
比如,考拉海購專注自營產品的模式,加強對產品質量和供應鏈的掌控力,并且背靠阿里集團,考拉海購的物流、售后服務等多方面業務,也都進一步得到補充。
而洋碼頭平臺,更是直接入局物流行業,據官網介紹,洋碼頭是跨境行業中率先自建國際物流的跨境電商平臺之一,借助旗下官方物流貝海國際,與海關全面對接入境包裹信息,大大提高了清關效率。
但是從結果來看,這些方案的競爭實力沒有打過綜合實力更強的電商巨頭們。從這些海外購平臺們的境況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電商時代的結束。
作為消費者,卻完全沒有必要嘆息,因為在行業中,已經有更好、更優質的平臺出現了。
3.跨境依舊火熱,巨頭拯救海外購
一句話總結,海淘平臺們衰落,但海淘和整個跨境電商行業依舊火熱。
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年(上)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達7.1萬億元,預計全年市場規模將達15.7萬億元。
還是那句老話,消費者的需求并沒有消失,只是通過各種方式轉移或暫時隱藏起來。
在海淘領域,消費者的需求逐漸被頭部的綜合電商平臺和身邊的代購滿足了。
以收購了考拉的阿里巴巴集團為例,做跨境進口業務的天貓國際2021年GMV為600多億元。
另一家電商巨頭,京東國際,開始將海淘業務與線下實體店結合。9月11日,京東國際與中國遠大集團旗下遠大購物中心聯合打造的京東國際海口跨境體驗店正式開業。
圖源:新華社
據悉,消費者可通過店內掃碼、線上下單的方式進行購買。這些商品均來自京東國際,并由國內保稅倉直接發貨,進一步推動線上線下跨境消費場景的深度融合。
艾媒咨詢《2021全球及中國跨境電商運營數據及典型企業分析研究報告》顯示,在國內的跨境電商平臺中,市場份額占據前5位的分別為天貓國際、考拉海淘、京東國際、蘇寧電器和唯品國際。
由此可見,相較于2019年考拉海購的領先地位,現在綜合型電商平臺或許才是當下跨境進口電商的主流形態。
因為從消費者購物體驗的角度來看,在阿里、京東等平臺購物時,已經感受不到海外購的復雜性了,從下單的動作,物流的時效,售后退換貨等多個方面,已經和傳統電商購物沒有什么差別。
而除了綜合平臺之外,有大量外資品牌涌入直播間和私域流量。比如韓妝品牌雪花秀以單場直播7000萬元的成績,拿下2021年抖音雙11預售期美妝品牌GMV榜第一名。
圖源:第一財經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跨境進口電商依舊火熱,行業整體的服務質量也在快速提升,行業中的參與者也逐漸擴張至海外品牌和直播電商平臺。
總的來看,海淘電商平臺們的結局似乎已經注定,但對于海淘這個細分賽道來說,行業的未來越發光明。
無論是成為巨型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入局直播電商平臺乃至私域流量,行業中涌現出更多的可能性。
至于這些海外購平臺,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