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市場新增猛將,百度即將發布AI智能手機

1.百度即將發布AI智能手機
時隔8年,百度再次殺入手機市場。
5月8日消息,百度旗下小度科技(下稱小度)即將進軍智能手機市場,并計劃在5月下旬發布旗下的第一款整合小度 AI 技術能力的智能手機。
(截自微博)
小度方面表示,這款手機是智能手機市場的“新物種”,目前處于發布前的最后準備階段 ,更多產品信息將會在下周公布。
此次進軍手機市場,也是小度繼平板、閨蜜機后再次以“新玩家”身份發力智能硬件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3月,百度將度秘事業部、硬件生態渠道部和智能家居事業部合三為一,成立智能生活事業群組,即現在的小度。
2020年9月,小度完成首輪融資,正式獨立。不過,當時百度表示,小度進行獨立融資是在為后續國內上市做準備,融資完成后,百度依舊對小度具有絕對控制權。
截至目前,小度已完成第3輪B+輪融資,在2021年8月第二輪融資時估值已達330億元。
對百度來說,小度的獨立是其AI技術走向成熟的表現,也為其在人工智能賽道上的創新提供了充足的底氣。
以小度過去推出的硬件產品為例,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小度智能音箱出貨量蟬聯中國第一、小度智能屏出貨量為全球第一。
另外,今年3月,小度推出的添添閨蜜機,僅開售10天,光是抖音渠道日銷售額就突破了300萬,甚至還出現了全平臺斷貨的現象。
(圖源:小度小度)
截至2022年,在中國市場,小度的智能音箱、學習平板、健身鏡等智能硬件產品,全部位列第一。
從以上幾組數據來看,小度的硬件產品在市場中頗具競爭力,如今進軍手機市場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不僅如此,今年2月,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公司內部財報信中介紹了生成式AI產品文心一言,并宣布計劃將把搜索、智能云、Apollo自動駕駛、小度智能設備等主流業務與文心一言整合。
可見,未來小度的智能產品很有可能會與百度的大模型產品文心一言進行融合。
這樣來看,百度的AI技術正在迎來新的突破,小度手機或將成為市面上首款擁有強大AI能力的智能手機。
不過,這一切可能還言之尚早。畢竟,過去百度也曾進入過手機市場,甚至還在2012年推出過百度云OS手機操作系統,只可惜三年后,該操作系統便暫停了更新。
2020年11月,百度又面向個人用戶推出了首款云手機產品——百度云手機旗艦版,用于運行大型應用和游戲,不過這款產品也沒能掀起什么水花。
從這個角度看,百度此次進軍手機市場,還需吸取過往的經驗和教訓,才能完成突破。
近段時間ChatGPT的出現,也讓AI的大火燒得越來越旺。此時,百度推出AI智能手機肯定能蹭一波市場紅利。
更何況,在手機行業中,AI智能手機還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有望極大提升用戶的體驗,盤活整個市場。
在市場利好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百度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2.互聯網大廠卷向人工智能
了解百度的人一定知道,它一直是個酷愛跨界的“斜杠青年”,除了前文提到的AI智能手機,百度還涉獵了智能汽車、無線充電、互聯網醫療……
尤其在造車領域,百度早有布局。2017年,百度宣布加入造車賽道,當時李彥宏將“百度造車”定位為“汽車機器人”。
2019年,百度先后與一汽紅旗、北汽極狐兩大車企合作生產自動駕駛汽車;2021年3月,百度聯合汽車機器人創業公司吉利成立集度汽車,受到業內廣泛關注;今年2月,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申請的“車標”外觀專利獲得授權,獨立造車的進程也在加快。
除此之外,百度研發的Apollo自動駕駛系統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底,Apollo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卜快跑”累計訂單量超過200萬單,是目前全球最大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提供商。
依照前文所述,未來百度也會將Apollo自動駕駛與文心一言整合,加速智能出行場景的落地。
結合小度即將推出的AI智能手機,可以發現,不管是造車還是造手機,其實都是聚焦于人工智能技術。
換句話說,百度的目標不只是在手機和汽車行業發光發熱,更是希望通過技術創新建立競爭優勢,從而引領AI產業的變革。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百度之外,華為、阿里、騰訊、字節等互聯網大廠在人工智能領域也是動作頻頻。
4月8日,華為正式發布“盤古”大模型;三天后,阿里AI大模型“通義千問”正式發布,當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表示,未來阿里所有產品都將接入大模型重新升級;幾乎與此同時,騰訊在閉門會上,向外界介紹了“混元”大模型。
在一個月時間里,這幾家互聯網大廠掀起了一場以大模型為核心的人工智能爭奪戰。
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國內各互聯網大廠的競爭焦點,未來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必定會愈演愈烈。
如此背景之下,百度僅以領先的AI技術并不能完全搶占新一輪競爭發展的高地,而這也是百度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手機的根本原因。
3.AI大戰才剛剛開始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研發是一場相當燒錢的游戲。
近年來,華為、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大廠都在砸錢搞研發,其中華為2022年科研投入超過1200億元,排名世界第二,騰訊、阿里的研發投入也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
同樣的,百度也是如此,近十年來,百度研發投入超過1400億元,每年研發投入占比都超過15%,2022年研發投入達到214億元,占比高達22.4%,位居國內互聯網大廠前列。
如今隨著ChatGPT引發行業熱潮,人工智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互聯網大廠很有可能會繼續加大研發投入。
《2023年V1全球人工智能支出指南》預測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市場支出規模將在2023年增至147.5億美元,約占全球總規模十分之一,預計2026年我國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64.4億美元,2021-2026五年復合增長率將超20%。
(圖源:IDC中國)
面對這種情況,仍在降本增效的互聯網大廠們,必將面臨更大的盈利壓力。
可即便如此,在人工智能再度引起廣泛關注的今天,如果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必定會被市場淘汰。
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大廠必須張開雙臂去擁抱人工智能,把握住這個巨大的機會,實現技術的創新與飛躍,才能抵御市場寒氣。
總之,競爭是發展的動力。隨著人工智能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大廠有望迎來“小陽春”。
